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时期后,政府和企业应当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海商学文化交流中心院院长保育钧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中国市场的关键词将逐步聚焦在“法治”和“依法平等竞争的新时代”。
保育钧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法治的新时代,民营企业由过去“靠政策”吃饭转变为了现在的“靠法律”生存与发展。也正因为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民营企业也将迎来一个依法平等竞争的新时代。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保育钧认为,政府人士要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那就不应该制定过多产业政策去规划和约束,真正的智慧在人民群众当中。政府自身的改革,应该着重于由权利配置资源转向市场配置资源。
与此同时,他还指出,有些民营企好像还没有从过去靠政策吃饭的观念中转变过来。将来,市场竞争靠平等竞争,靠经济实力,靠自己的创新能力。
对于未来一段时间民营经济发展方向的判断,保育钧认为,中国经济进入了新时代,过去提出民营经济要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出口的主体等等,但在2015年,民营经济要成为投资的主体、创新的主体。
从投资主体来看,
2010年,民间投资第一次超过50%,到2014年,民间投资达到64.1%。“去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是50万亿元左右,民间投资达32万多亿。”保育钧说,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政府不可能是投资的主体,政府的投资只能集中在一些公共产品、公益事业,大量的经济投资要靠企业。此外,国有企业现在负债累累,负载率超过60%,所以也不可能承担投资主体。
上述原因决定了民营经济要成为未来投资的主体。他判断,要完成2020年的小康目标,民间投资要占70%以上才行。
此外,民营经济更是创新的主体。保育钧说,目前80%的新产品是民营企业创造的,60%的技术专业也是民营企业创造的。“北京市的产业调整是搞得最好的,第三产业占到75%,而仅仅中关村创造的产值是北京市GDP的24%。”他表示,政府应该更进一步的落实简政放权和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路,进一步为民间智慧和力量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