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各部委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整规办商务部发改委人社部财政部工信部国资委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院

无锡:壮大提升民营经济加快“四个发展”步伐

浏览次数:11410次

□市委党校第18期市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10月8日,市委党校第18期市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到无锡进行了为期5天的专题培训。在无锡驻训的3天时间里,大家听专家授课,到企业考察,进农村体验,带着对苏浙发展源自内心的向往,探究无锡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支撑全市走在全国前列的魅力所在。虽行色匆匆但颇有所获,既深受教育和震撼,也平添了责任和信心,增强了立足本职岗位服务民营经济、推动莱芜“四个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一、无锡民营经济发展的成就

处在太湖之滨的无锡,尽享苏南文化“义利兼顾”的长期滋养,发挥处在长三角经济腹地的区位优势,引领改革之初发展乡镇企业的风气之先,抢抓打开国门引进外资的宝贵机遇,树立抢占世界新技术新产业至高点的目标追求,历经“改革之初农转工,九十年代内转外,世纪之初投转创”三大步,无锡市民营经济得到跨越式发展。2013年,全市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到20万户,注册资金6649亿元,从业人员210万人,规模以上民营企业8000多家,完成投资2588亿元,实现增加值5210亿元、税收576亿元,为全市今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无锡能以全国万分之五的土地、千分之五的人口,创造全国千分之十四的gdp,总量升居全国城市第11位,民营经济的贡献率高达64.5%。无锡民营经济发展取得如此成就,源于“五个一大批”的强力推动和支撑。

一是一大批科技人才在无锡扎根。2006年实施5年内引进30名海外领军型创业人才的“530”计划,8年来已引进8000多名海外人才,2013年有5名诺贝尔奖得主、8名院士在无锡建立工作站和研究院。

二是一大批专利技术在无锡涌现。专利技术申请量、授权量实现跨越式增长,“十一五”期间是“十五”期间的5.95倍,2012年发明授权量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居第9位,2013年专利总量3.98万件、居全省第二位。

三是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在无锡聚集。“十一五”期间建成科技型企业4200多家,1910家“530企业”中844家已投产,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97.3%,今年有80家企业获评“第一批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

四是一大批新兴产业在无锡兴起。已经培育物联网、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工程、微电子、新材料与新型显示、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新“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年经营收入达到8073亿元。

五是一大批“小巨人”企业在无锡长成。按照年产值过百亿的标准,22家企业进入“小巨人”行列,有14家企业进入中国500强(列江苏首位),另有150多家过10亿企业、82家上市公司。

二、无锡民营经济发展的经验

(一)政府强势推导,为民营经济开拓了正确航道。坚持“不与民争利、要为民谋利”,对投资者公开承诺“围墙内的事企业办、围墙外的事政府管”,保持优惠政策的延续性、稳定性和实效性,积极从重行政控制向重规划服务转变。一是多措并举保障经济稳健发展。对21类700个小项产业、100家重点企业实行不间断监测,对25个主要工业产品产销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准确把握经济走势。组织市内20多家银行为2800多家企业提供2030亿元授信支持,高温季节用电由政府协调解决,搞好用地等各类要素保障。二是突出重点产业提质增效。每个季度召开重点项目推进会,组织实施1000家企业技改行动计划,去年完成开工项目1669个、工业投资1566亿元。加快技术进步,省级以上科研中心达到420家,创建省级以上品牌70个。三是加强产业引导保增长。以物联网产业为重点培育新的增长极,年均增速达到50%,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所产传感器占世界产量的70%。通过合理布局空间资本建设工业集聚区,超百亿的产业集群达到9个。四是掌控担保机构方便企业融资。由政府从土地收益中出资主导,吸收民资参股,组建担保公司服务企业融资,99家担保公司注册资金达到120亿元,担保余额600亿元。五是加快由投资拉动转向创新驱动。2005年实施“7+1”政产学研合作项目,组织企业与7所重点高校和中科院开展联合攻关、技术转让等合作。68次登门邀请并成功引进物联网尖端领军人才刘海涛,带起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物联网产业,物联网是无锡五个世界级特色产业基地之一,是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最亮的名片,年经营收入占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18.6%。借助“530工程”的品牌效应打造五大“park”特色园区,每年建成1000万平米“高效温床”。六是推动干部转变观念保障科学发展。建立党政班子科学发展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重点考核生态、科教、人才、文化、民生“五个短板”,对节能、节地、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倒逼市管干部、经济部门干部、中青年干部拿出70%的学习时间研究经济,解决对经济发展“看不懂”的问题。

(二)企业精于谋划,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充盈活力。一是注重通过“三找”上项目。找题材,无中生有创建了中西合璧的佛教经典项目灵山大佛和梵宫景区;找背景,与宝钢、中国电网等央企结亲,联手上项目搞配套;找“真神”,与政界、商界、文化界高层人士加强联系,及时获取投资信息和专业指导。二是经常“五跑”聚要素。跑机关,跟踪掌握政府部门政策信息,做到投资方向不偏、优惠政策不漏;跑院校,网罗有头脑、有成果、有项目、有创业愿望的技术型人才;跑银行,多方融通资金保障企业稳健运行;跑洋场,在与外商接触中结识合作伙伴;跑客户,与市场精准对接,及时调整完善经营策略,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三是整合要素做配方。放宽投资空间视野,充分整合区位、资源、人才、品牌、技术、网络等要素,突破产业边界、行业界限、地域限制上项目,以服装为主业的海澜之家从国外引进发展马术产业,当地老板整合河南固始野鸡资源培育的“太岁鸡”每只售价高达200元。四是接二连三出高招。在稳健根基的基础上,通过一产变二产、二产变三产多元发展,拉长企业生命长度、经营宽度、实力厚度。华西村沿着这条路高招迭出,新上的海洋工程项目主装备利润达到1亿元。五是全民创业坚持搞。在农村大力培养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60%的村干部和党员手上有项目。

(三)地域文化演进,为民营经济创造了适宜气候。一是民间发育朴素发展观。循守“义利兼顾”的观念,当地群众对发展观作了朴素务实的解读,认为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的第一要义是“搞钱”,只要依法守法干事,能搞钱才是真本事。二是实践形成务实人才观。将人才标准具体化,提出不看过去、不想未来,只看现在能否创造市场需求、能否带来信息资源、能否带来外部人才、能否在无锡干番事业,务实的人才观为广纳英才打开了思想闸门和吸纳通道。

三、无锡经验对莱芜民营经济发展的启示

无锡归来,把异地培训与当地培训特别是学习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相结合,综观莱芜民营经济发展现状,更深刻感到市委市政府关于民营经济发展“四个看”的形势分析、“四个导向”的引导路径、“四个新突破”的工作重点、“三篇文章”的保障措施、“四个到位”的工作要求,是十分科学、完全正确的,非常切合莱芜实际。当前区域竞争的基本规律是,产业崛起带动城市崛起,经济地位决定城市地位。近年来莱芜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使全市上下对壮大提升民营经济、补上国有经济对地方发展拉低的空间,让民间资本担当“四个发展”主推力量认识更清晰,正成为各级干部、专业人士和广大创业者的共识。只要按照市里确定的思路抓下去,全市民营经济一定会实现新的大发展,建设“五个莱芜”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在这一决策部署的总体框架之下,借鉴无锡经验思考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就几个问题提粗浅建议供参考。

(一)气候问题―――培养“义利兼顾、重工厚商、创业光荣”的地域文化是长期任务。莱芜处在齐鲁大地中心位置,鲁国文化中“重义”的因子与齐国文化中“兴利”的因子兼具,莱芜历史上“管鲍分金”与范蠡在齐国“弃官从商”可谓一脉相承,具有“义利兼顾”的传统文化内核,以此为基提炼的“重工厚商”是新时期莱芜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以“义利兼顾、重工厚商